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

辨證論治 (故事裡的中醫)


什麼是辨證論治?


距今900多年的南宋時期,廣州通判楊立之(通判,可越過當地行政長官,直接向皇帝匯報,權力很大)。他很愛吃鷓鴣。

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(Swinhoe, 1864)
台灣山鷓鴣。   圖片來源:臺灣生命大百科

有一天感到咽喉紅腫,不舒服。因略通醫理,知道這是熱毒,就自行服用清涼藥物。

但沒有用,病情越來越嚴重,最後破爛流膿血,已經到了寢食難安的地步。



他趕緊四處求醫,而大部份醫生也都讓他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有些甚至用到名貴的藥材,依然沒用。

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,找到當時的名醫 楊吉老。

楊吉老說:「你這病很複雜,但治病很簡單。只要一個星期內,吃一斤(600g)的生薑,即可。」



楊立之一聽,心裡納悶:怎麼吃生薑呢?生薑性溫,而咽喉腫痛是熱病啊?不是應該用寒涼藥物清熱嗎?

但楊立之實在痛得受不了,再加上清熱解毒的藥吃了那麼久,都沒效。他也其實蠻相信楊吉老的醫術,於是就試看看吧。

一開始,先吃了幾片生薑。很奇怪的是,完全沒嚐到辛辣的味道,反而有甘甜香美的感覺。

接下來繼續吃,甘甜香美的感覺越來越明顯。但咽痛並沒有緩解。

直到吃了半斤時,咽痛才減輕。甘甜香美的感覺也不見了,辛辣感出現了。

吃到一斤時,咽痛就好了。

楊立之很開心,親自登門拜謝,同時也說出心中的疑問,請楊吉老解惑。

楊吉老回答:「你愛吃鷓鴣,而鷓鴣愛吃山裡的生半夏。生半夏有毒,你又大量地吃鷓鴣,所以體內累積了大量的毒素,導致咽喉潰爛。生薑能解生半夏的毒,所以要你吃生薑。」

半夏-原态
半夏植株   圖片來源:中醫e百
                   

半夏-药材
生半夏,塊莖  圖片來源:中醫e百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http://www.cmd.gov.hk/html/b5/health_info/publication/images/Dept%20Of%20Health%20CMD%2032840%20Booklet_r16.pdf16.png
圖片來源:衞生署中醫藥事務部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解讀:
從表面症狀來看,楊立之的咽喉腫痛、潰爛是熱毒。

但深入瞭解他的生活作息、飲食習慣後,才發現他的咽喉腫痛是食用太多的鷓鴣而引起的中毒。

瞭解真正的病因,找到根源後,才訂定治療原則,這就是淺義的「辨證論治」。

真正的病因:生半夏中毒。

治療原則:一 停止食用鷓鴣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  二 解毒。

生病會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,同樣的病症(咽喉腫痛),但病因不同(熱毒 or 中毒),治法也會不同(清熱 or 解毒)。

但也有可能病症不同(頭痛 vs 肚子痛),病因相同(寒氣引起),治法就會一樣(袪寒)。




故事出處:《夷志堅》南宋,洪邁編註。

整理自:coursera免費線上課程--杏林探寶,認知中藥


(圖片來源若有侵權,請告知,我會立刻移除。)




沒有留言 :

張貼留言